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声传递
陈岸明接受南方日报专访:以“六大工程”全面建设现代化新侨都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2日

□南方日报记者 潘晓晨

通讯员 黄仕成 苏程佳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立足新时代、把握新机遇、勇担新使命,以大格局、大手笔、大气魄擘画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催人奋进、鼓舞人心,为新时代江门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近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岸明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说。

陈岸明表示,江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把省委“1+1+9”工作部署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结合江门实际,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全面实施“科技引领、工业振兴、园区再造、港澳融合、侨都赋能、人才倍增”六大工程,系统推进区域平衡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法治江门建设三大保障体系,高质量建设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奋力开创新时代侨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作出江门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高标准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南方日报:围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江门有哪些重点举措?

陈岸明:我们将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突出抓好党员干部政治能力、专业能力提升。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对全市领导干部开展党性和业务能力全覆盖轮训,选派干部赴深圳、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学习锻炼,切实增强各级干部“八项本领”“七种能力”。

二是以“市委书记工程”高标准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认真落实省委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一网融合、一网受理、一网通办”基层治理智能平台,切实加强智慧网格员队伍建设,升级迭代智能化装备,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聚力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

三是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大力推行“揭榜挂帅”“赛马”机制,注重在经济发展主战场、改革攻坚第一线、“六大工程”吃劲岗位培养选拔优秀干部,锻造敢闯敢试干部铁军。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与港科大共建江门双碳实验室

南方日报: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育方面,江门有哪些关键的做法?

陈岸明:当前,江门正加快实施“科技引领”工程,围绕产业链加快布局创新链、人才链,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现江门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明显跃升。

一是集中资源锻造区域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构建中微子领域的国际科研高地。加快建设江门双碳实验室,构建“实验室+产业园”政产学研融通发展新模式,全力创建省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特色产业园。加快建设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分中心,发展国家安全应急产业园,打造国家市域社会智慧治理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基地。

二是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江门国家高新区扩容提质,推进省级高新区创建全覆盖。深化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大院大所合作,加快中德(江门)人工智能研究院、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在构建全省“两廊三极多节点”创新格局中贡献江门科技力量。

三是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组建科普集团,建设特色科普场馆,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同时,我们深入实施“人才倍增”工程,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集聚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的国家重要人才战略支点城市。

一是更高质量推进人才自主培养,完善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培训体系,高质量培养产业、教育、医疗等10支人才队伍,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新优势。

二是精准链接全球“高精尖缺”人才,加强与深圳人才集团、香港科技大学等校企合作,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发力,构建全球引才引智网络。

三是着力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加快建设安全应急实验室等重大载体,新建一批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博士后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四是更高标准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充分发挥江门人才发展集团作用,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大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让人人都成才、行行出状元。

“十四五”期间,江门将引进10个以上国际一流水平的科学家团队、100名重点领域的领军人才、1000名急需紧缺的博士人才,各类人才总量突破100万,打造产才融合的示范之城、开放创新的活力之城、人才生态优良的宜业宜学宜居之城。

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赛道

以三大组团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  

南方日报:江门在园区建设和产业规划与发展方面,有哪些重要进展?

陈岸明: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具有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随着连通深圳的深江铁路、深中通道,连通港珠澳大桥的黄茅海跨海通道等一批特大型交通枢纽工程陆续建成使用,江门的区位优势将迎来历史性突破和提升。我们大力实施“园区再造”工程,以北、东、南三大组团大力推进总面积1395平方公里的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大湾区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今年上半年,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8.93亿元,增长48.3%。

北组团主攻中欧合作,加快建设中国—欧盟(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已吸引17个欧洲国家的131个欧资项目落户,中欧、中老班列通达欧洲、东盟,开启珠西、粤西地区与欧洲、东盟经贸往来陆路新通道。

东组团主攻深圳江门合作,办好深江大型产业园,实现企业“总部+基地”“研发+生产”跨市战略组合布局,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提供范例。

南组团主攻与港澳、RCEP成员国合作,规划建设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已引进港澳企业及RCEP成员国企业81家。

在产业发展上,我们深入推进“工业振兴”工程,勇当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一是稳住基本盘,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智能家电、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和食品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促进战略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二是开辟新赛道,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激光增材制造、硅能源、新能源电池、安全应急与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全省产业版图上实现异军突起。

三是打好组合拳,推动战略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大力推进产业链建设,引进“链主”企业强链补链,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构筑企业竞争新优势。

做好新时代的“侨”文章

赤坎华侨古镇项目明年元旦试运营  

南方日报:江门如何用好侨资源优势,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

陈岸明:江门素有“中国侨都”美誉,拥有江门籍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530多万,是海外华侨华人观察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我们将胸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海内海外“两个江门”战略资源优势,主动谋好一域助力全局,深入实施“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全力在联系服务全球华侨华人中体现侨都担当。

在促进与港澳融合发展方面,我们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努力在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维护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中作出江门贡献。

一是加强与港澳软硬联通,加快深江铁路、黄茅海跨海通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推动江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实现资源要素高效流动。

二是深化与港澳产业合作,大力推动大广海湾特色平台建设,支持新会银湖湾滨海新区与港澳开展绿色经济合作,推动台山港澳产业新城建设,促进江门与港澳合作再上新台阶。

三是深化与港澳民生领域融合,完善港澳居民江门置业、就医、康养和子女就学保障等服务,不断增强港澳居民对祖国的向心力和“一国两制”的认同感。

在广泛凝聚侨心侨力侨智方面,重点建设侨都“四大国家平台”,构建新时代华侨华人经济文化合作示范区,携手海外侨胞共建大湾区、共圆中国梦。

一是加快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提升侨都文化交流功能。高标准建设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以更开阔的视野、更丰富的内容、更准确的史实、更合理的布局打造高水平侨博馆;认真落实省委书记李希调研指示要求,加快建设赤坎华侨古镇,2023年元旦试运营,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载体、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新地标。

二是加快建设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国家平台,提升侨都经贸合作功能。深入开展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改革试点,高标准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和“侨梦苑”,为华侨华人和港澳青年前来江门创新创业、学习生活提供广阔天地。

三是加快建设华侨华人公共法律服务国家平台,提升侨都维护权益功能。发挥全国人大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加快建设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分中心、域外法律查明服务机构,切实维护华侨华人合法权益。

四是加快建设全球侨务资讯政策研究和人才培养国家平台,提升侨都侨务智库功能。组建中国侨都高端智库联盟,举办全国全省海外统战和侨务工作培训班,打造全国侨务工作培训基地。


政声传递